海大USR觀光列車一直以來介紹了不少關於在八斗子所舉辦的各種活動以及好吃、好玩的地方,但是很少介紹八斗子這裡有個隱身在漁村中的文物館!

位於基隆市中正區八斗街148巷38號的「八斗子漁村文物館」,是由在地人——許焜山先生,在事業上成功後,對於自己的家鄉、從小生活的環境以及對海的思念及感恩,所決定成立這間文物館

原先許先生只是單純喜歡收藏這些文物,後來覺得他們都應該要有文字記載,方能更有意義,更可以永遠地流傳,讓後輩在參訪這後能夠瞭解前人們出海討生活的辛勤經驗;長輩們得以回味自己過往的生活。

圖片1.jpg

入館便可看到牆上掛著裱框的書法,寫道:

1) 說八斗子的故事,寫八斗子的歷史

2) 紀錄漁村歷史、保存漁村文物、關心漁村發展

3) 過去的事物快速丟失逐漸被遺忘,現在我們只能慢慢的一點一滴保存它、記錄它

館內的收藏分成四個部分,以年代來區分:

  1. 清領時期
  2. 日治時期
  3. 台灣光復至八斗子漁港建港
  4. 八斗子漁港建港至今

《清領時期》

為漁村文化萌芽期,館內記載由清乾隆年間杜氏兄弟從福建省的泉州移民至台灣雞籠,後來在八斗子生根。時間久了,移民的同鄉、同姓氏人數越來越多,於是逐漸形成了家族型聚落的傳統漁村,便是稱為八斗子漁村。

當時的捕魚是由三艘船分工的傳統捕魚,也就是焚寄網漁船,是由一艘小船來點燃火把,藉由火把所產生的光吸引魚群,再由另外兩艘船來進行圍捕的動作。

《日治時期》

這時候八斗子漁民捕魚的技術因為與日本琉球當地的漁民有所接觸,因此出現了焚寄網漁業,在漁村創造輝煌的歷史,也使得經營漁業的村民可以以漁業累積自身的資產並傳承下去。

《台灣光復後》

基隆的漁業快速成長,八斗子的漁業也因為新的技術、新的漁船等而有所改變,例如出現了鏢旗魚漁業,數公尺長的標竿就懸掛在漁村文物館的天花板上,光看標竿就覺得很難由一個人操作,更別提是在洶湧的海上面,除了天氣,還要面對海水的折射,以及注意旗魚的行動,生活上的所得,可真是得知不易!

同時,淺捕漁業、採藻、採貝業等職業不斷地出現,進入了漁村發展的興盛期。

《民國64年八斗子漁港建港》

碼頭、消波塊等對當地漁業帶來很大的衝擊,破壞了沿岸的礁岩、地形,使原本沿岸淺捕魚業、採藻、採貝業等皆因此受影響使得收穫越來越少。大型捕撈魚業逐漸成為主流,但漁業資源也迅速耗盡,使八斗子漁業逐漸沒落,人口也因為陸上交通的便利、大城市的迅速發展的吸力而流失,漁村進入了衰退期。

圖片2.jpg

以前漁民的出入境檢查程序

圖片3.jpg

掛在渔船上的報關薄

圖片4.jpg

清領、日治時期的小文物

Q1文物館前身是什麼?

A1是許先生收藏其有興趣或嗜好的文物的地方。

Q2文物館主要經營來源是什麼?

A2主要是以許先生之前努力工作所賺到錢來維持,因為他希望這些文物歷史能夠一直留存下去!

Q3為什麼許先生的朋友會願意留下來幫忙管理文物館?

A3因為許先生非常信任他的朋友,他的朋友們對於海洋方面的文物以及歷史也 很有興趣!

圖片5.jpg

八斗子舊照

圖片6.jpg 圖片7.jpg

 

以前漁民使用的小工具

圖片9.jpg 圖片10.jpg

 

圖片11.jpg 圖片8.jpg

 

漁民捐贈自製的漁船模型

圖片13.jpg 圖片12.jpg

 

漁民捐贈的自製小魚模型

圖片14.jpg

以前的票據

圖片15.jpg

觀察航行方向的儀器

一個文化館、博物館會吸引人,可能是因為其館藏特別,也可能是因為名氣。而小編覺得一個難忘、讓人愉悅的知性探訪之旅,「導覽員」是非常關鍵的

當一位好的導覽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除了需要瞭解各個文物其本身的歷史之外,還需要瞭解其所代表的意涵,而更為重要的,就是與遊客們的互動、交談,漁村文物館的管理員,沈得隆先生與藍紹芸小姐,就是小編覺得非常好的導覽員!他們倆位專業的講解自然不在話下,可是真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在介紹完文物後,還願意花時間坐下來與大夥分享自身的經歷、分享自己對觀光的見解

這次參訪八斗子漁村文物館,小編瞭解的不只是八斗子這個漁村的歷史演變與興衰、漁村的文物,還更是學到了做人認真誠懇的重要性,著實豐富的一趟探訪之旅!​​​​​​​​​​​​​​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海大USR觀光列車 的頭像
    海大USR觀光列車

    海大USR觀光列車的部落格

    海大USR觀光列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