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嗨嗨~透過上次的文章「探索你所不知道的八斗子!#出遊嘍#漁村趣」
大家有沒有趁著好天氣去八斗子走走啊~
如果沒有看過上篇文章的可以按上面的文章連結哦!!
今天小編則是要來更加詳細的介紹基隆現在最NEW的話題~「基隆沙灣歷史文化園區」,
相信大家都知道誠品限定書店在基隆吧!那你們知不知道它位於在基隆沙灣歷史文化園區呢?
這禮拜就一起和觀光系的同學們跟著馬玉銘老師和Mike老師探索基隆吧!!!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
曾是一戶很有錢日治時期的商人「流水伊之助」的住屋,
從外觀可以看見岔出的梁柱有水的字是當時要塞官邸的家紋,
當時他負責經營公共馬車事業,也建造了基隆第一條巴士-流水巴士。
二戰之後國民政府接收改爲「基隆要塞司令官邸」,之後在2006年被公告爲基隆市的古蹟。
原爲軍方所有,但因為時間的沖刷與多年來因缺乏經費維護,造成古蹟傾斜、殘破。
幸而近年來基隆市政府實施「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
這座古蹟才能完善成如今古色古香的模樣
「捎一只金黃歲月的明信片」
位於建築下方的明信片則是街角藝術的一種,明信片利用紙雕方式呈現的大沙灣海水浴場
當時有不少人會搭乘馬車或者接駁船等來此遊玩跳水,還可以看到當時的產業撈珊瑚和鎖管。
小小一張明信片卻囊括許多細看才能得知的含義,也呈現往日美好的歲月,
帶我們穿越到那段黃金旅程中, 讓我們對基隆的印象有更深的瞭解。
而作品右下角「要塞司令部許可章」呼應當時軍事區域管制規範,
任何書信往來都須經過「要塞司令部」許可。
「大沙灣石圍遺構」
接著,過個馬路,我們看到了大沙灣石圍遺構,此處原本是為了防潮防寇而建,
居民利用糯米、黑糖汁和石灰作為黏著劑,再加上在地的砂岩而建成,
因此民間也稱它為「麻糬城」,或「基隆石圍」、「道光石圍」。
然而,清法戰爭後,由於巡撫劉銘傳選擇改於高地建砲臺,
因此,受創的大沙灣石圍便失去了軍事防禦的重要性,廢置於原地。
「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
而位於石圍旁的基隆要塞司令部校官眷舍同樣是充滿著日式房屋古色古香的氛圍,
建造的過程中是會受到台灣總督府的規範。
這棟建築的格局會是固定而且獨特的,也只有四等官可以居住。
面對基隆潮濕的天氣,建築的基礎建設跟日本也不同,
例如:房子比較脆弱的地方會放鐵片(不用木頭,因為怕有蟲蛀、也怕因為蟲而得病),
另外還有加高的地基、加長的雨庇、寬大的排水溝
以及為了防風而建的兩層窗戶等特別設計都是因應氣候而做的變化。
設置煙囪作為浴室、廁所,甚至會在庭院種植南洋數種,以便以後能夠帶回去日本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修復,房子四周有許多設計巧思是利用瓦片和TR紅磚建成,獨具特色。
「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
1949年的小年夜,由上海駛向基隆港的太平輪,在途中失事,造成許多人死亡的悲痛事件。
體恤受難者家屬的心情,政府特於1951年在基隆港邊豎立「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
過去,這座紀念碑被劃入軍方營區之內,由於出入不便,
經眾人請願後,遷移至新建的和平營區,現已可自由進出憑弔。
事隔多年,這座纪念碑仍為罹難者的家屬提供了心理上的慰藉。
「法國公墓(清法戰爭紀念園區)」
主要是為了紀念清朝時因清法戰爭而在基隆犧牲的法國士兵。
為了安置這些傷亡將士遺體,清領時期法國人修築墓地,
並在撤離基隆之後多次透過外交管道,請求清朝政府妥善保護該墓地。
之後的日治時期,因為日本和法國關係友好,日本為此重建碑和墓園,並為其保管土地。
國民政府遷台後,將墓地以1元的便宜價格租給法國,直到斷交。
法國在台協會中,除了會在每年「雞籠中元祭」的期間參與祭祀,
也於每年11/11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紀念日」來此舉行悼念會,表達對前人的追思之情。
藉由這篇文章,相信大家對於「基隆沙灣歷史文化園區」有更多的了解,
各位假日不妨來這裡走走,
一起度過豐富多彩的美好時光吧,來一趟古色古香的歷史文化之旅~
回顧誠品限定店介紹文章:「誠品書店基隆期間限定店開幕嘍#要塞司令官邸&校官眷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