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海洋觀光管理學系移地教學Part 2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禮拜五早晨,我們跟著彙喬老師、陳老師和阿甘導覽員踏進了八斗子 , 今天要去的地方比較特別,那就是海科探索館和八斗子
進到探索館三樓,看到基隆的空拍圖,多麼的壯觀!了解了和平島由三個分離的島嶼(和平島、中山仔嶼、桶盤嶼)組成,因為先前住著原住民,所以被稱為「社寮島」,另外還提到基隆嶼以及北方三島-棉花嶼、花瓶嶼、彭家嶼,這時我才知道原來中正區內包含著那麼多的島嶼啊!而解說員還向我們解說關於基隆與八斗子漁港的由來,看着地板上的地圖,了解到基隆的發展,先輩們努力填土與改造更好的環境讓我們享福,我們應該要更加才對!
接著介紹傳統的漁村文化,從捕魚開始,登陸分配漁獲,其中提到漁村用詞「分家頓」,將漁獲依人數分配(假如有三個漁工則需分配五籃漁獲,漁工一人一籃、船長得兩籃),捕完魚之後當然要去賣魚囉~說到賣魚,一定要講到北台灣最大的漁獲市場「崁仔頂」,除此之外,導覽員還介紹到「海女」,她們每天都要下去危險的大海捕撈海鮮還有石花菜來貼補家用,維持家計。印象很深刻的還有早期一個家庭就平均有4到5個孩子,不管是隔代教養,還是單親家庭,都有他們自己的辦法能夠維持整個家庭的運作,這點讓我覺得跟現代差異許多,不僅如此,我們還了解到早起捕魚的道具以及它的使用方法,跟科技進步的現代來比較的話,其實很多都被取代了,但是早期還是有早期的智慧,因為有這些基底,我們才更能去創新,或者是研發跟改良,最後看著影片『崁仔頂的一天』導覽,將漁獲依品種、大小、新鮮度分及販賣,糶手的叫賣聲此起彼落,聽不懂台語的我恐怕沒辦法買到半條魚吧!
接著我們走到進八斗子的巷弄之中,從介紹中了解到,原來這個地方有部分是由海浦新生地構成的,一旁便是居民的住所還有一些處理漁貨的處所,其中有早期居民利用咕咾石製成的房屋,我們看見所謂的「咕咾石屋」,牆上的珊瑚礁岩擁有非常多年的歷史, 經歷過許多風吹雨打,多多少少也有些破壞,而咕咾石屋是以前的漁民們去捕魚時所攢下來的咕石建造而成的房屋,以前的人們要是能住上這樣的房屋,就會有很多女孩子想要嫁到他們家來,因為這代表著他們家的男子是勤奮而有上進心的人,是值得依靠的。 如今只剩下一面小小的牆立在漁村里,希望這面牆能受到大家的愛護及維護。這樣以後的人才能夠在這裡了解以前的歷史,讓歷史永遠流傳下去。
最後到港邊散步,導覽老師說道海洋相關的知識,例如在船上船員利用粗的管線來傳遞打撈上來的漁貨,增加處理的效率,如何從船身旁的身分號碼猜它大概多少頓重(CT0就是無動力船)等等 ,還介紹漁船,並宣導環保的概念,彙喬老師也提到,我們上次去基隆嶼淨灘發現的大型保麗龍,是因為漁民覺得它太破舊了,所以直接讓這些保麗龍飄入海裡,而我們非常不贊同這樣對環境不友善的做法,因此我們在淨灘的同時,也應該要多多思考為甚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該如何去改善等,讓環保意識不再只是口號!
雖然因為對於當地的故事僅只耳聞而未曾認真去探索,所幸今日的導覽老師都極具專業及耐心,從他們嘴裡道出一則又一則的故事,他的智慧賦予文字生命,我彷彿能看見當時的場景在我眼前上演。當然身為海大人必須知道海大事,老師從海大與海爭地的事蹟延續到學校周圍的社寮橋與和平島的發展歷程,接著就是本日的重點—八斗子。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所有的發展歷程都是有跡可循的,有老師們帶領著,深入了解八斗子周邊,使我們不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能深切體會在地風情,並更了解基隆所擁有的珍貴人文習俗和值得保存的文化資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