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小編先介紹了一個歷史、一個美食的特色讓大家知道原來有名的它們都是在基隆的西岸哦~
這週要來跟大家細細分享西岸的發展脈絡啦~
跟著小編一起進入故事中吧🔛
俞家鮮魚湯
基隆西岸的發展與基隆港的建設息息相關,基隆港位居臺灣省北端,東南西三面環山,形狀似雞籠,故有雞籠港之稱。直至清同治11年才於此設海防也才開始改稱基隆港,取「基地昌隆」之意。基隆港的築港工程乃自劉銘傳受命為巡撫後開始,故基隆港開始有建設可以追溯到清朝時期,1886年時,台灣巡撫劉銘傳上疏清廷,為配合修建鐵路進而提出碼頭計畫,那時卻因預算與技術問題,一直沒有執行。所以,台灣總督府工事部編著的《基隆築港誌》形容劉銘傳的計畫「可謂之徒有畫餅之勞而已」。然而,日治時期,日本人有鑑於基隆港位置的重要性,非常積極地擴展基隆港,築港工程計畫共5期,自清光緒25年至民國33年(西元1899年至1944年),前後達44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隆港因處於軍需補給重要地位,故為盟機轟炸主要目標之一,所有港灣設備以及大小船隻慘遭破壞,無一倖免。
直到臺灣光復後,基隆港務局於民國34年11月9日成立,即著手修復戰時破壞部分,並同時進行新建工程,包括1萬5千噸級乾船塢工程、防波堤工程等。此歷程總可分為四個時期,分別為劉銘傳建港、日治時期之經營、戰時之破壞失修以及光復後之復舊建設。西岸居民的生活與產業發展更迭,也隨著基隆港的興建、發展與轉型一起跟著變動。
基於此,現今沿著基隆西岸301號公車可以發現一個有站牌沒有里的「基港里」,基港里早年是基隆港務局員工宿舍,大約民國60年前後,因為興建貨櫃場才拆除,民國63年第一貨櫃場啟用,當年因港務局員工宿舍而設的基港里也因轄區內無人居住而廢除 ,基隆市301號公車基港里站下車處就是早期的基港里所在地。清朝時期,一波一波的海浪可以打到這,此也驗證了當初基隆八景之一的「仙洞聽濤」其來有自。此處是當時臺灣跟日本最近的地方,所以,日治時代日本當局計劃將基隆建設成為台灣與日本本土的聯絡門戶,故基隆港正式開始進行現代化港口的建設,日本當初的築港計畫擬建到中國貨櫃的右側(現今的西18號碼頭)。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國民政府來台後,為了反攻大陸、港務發展及商港法的規範下,基隆西岸土地開發開始受限,並自1961年左右開始限建,也因為這個原因,這裡房子才會呈現破破舊舊的外觀,所以當初才流傳著「憨憨ㄟ住仙洞」的俚語。
大仙洞地區以前有5個里,現在合併以後只剩3個里,分別為太白里、仙洞里、和平里,這曾經是基隆港的築港大本營。所有的築港設施與人員都集中於此地,自日本時代起,對台灣的經濟奇蹟功不可沒,但終究被時代所淘汰了。舊時繁榮時期,大仙洞地區有4,000~5,000個居民,以前仙洞國小全校有1,600名學生,現在只剩下35名學生。許多人在民國50~60年代都在這裡打工,基隆有一句俗諺:「基隆無城,食飽著行」,就是最佳寫照,來這裡賺錢尤以中南部的人最多,1959年,台灣中南部發生了87水災,中南部的人因為沒辦法生活所以攜家帶眷就來到這,所以這邊也是台灣移民文化的一個寫照。
看完了關於基隆還有基隆西岸的歷史故事後,發現基隆真的是一塊寶地呀~
雖然小小一個地方,卻是歷史中兵家必爭之地,也因為如此,這裡保存了各個年代的歷史遺跡,留存到了現今仍然可以透過一些碑文或是建築遺跡讓大家細細回味。
接下來,就要來介紹基隆特有的”宵夜”美食
為什麼特別強調是”宵夜”呢?
因為呀,這是凌晨才會出現的哦~是基隆非常特有的文化(就像崁仔頂一樣)!
✅ 俞家鮮魚湯
西岸碼頭仁安街原先有許多住宅,後來因為基隆港擴建致使這片住宅多數被拆掉了。仁安街堪稱為基隆的東區,碼頭工人吃、喝、拉、撒、睡都在這邊,24小時沒有休息,所以這邊還有一間當時就存在的店家-「俞家鮮魚湯」。仁安街是不夜城,因為當時碼頭工人是24小時工作,工人沒辦法走遠,所以這邊有一個很特殊的半文化,一樓是一般住家,二樓是可以聊聊天喝喝茶的地方。
因基隆西岸碼頭的興盛而起,最開始客人多為港邊的碼頭工人,雖然曾經的貨船群及工人多已消失,但店家依然屹立不搖。半夜1點半開店,營業到早上9點半,是附近居民及遊客宵夜和早餐的口袋名單,經常還沒開店,店外就已大排長龍,俞家清魚湯以清魚湯作為店招牌,使用有嚼勁的旗魚肉,湯頭鮮而不腥,店內額外提供店家自製小魚辣椒給客人使用,搭配著旗魚肉吃味道剛好,不會蓋住魚肉本身鮮甜味道,另外店內的油飯和炒麵也相當受歡迎,也非常適合搭配小魚辣椒一起吃。